《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
课程开设时间:第1学期,每周2课时,共20周,共计40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是一门以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科。该课程以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幼儿园教学法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其以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和活动设计为主线,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出发,围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探索促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性为基、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能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着眼于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养成,落脚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依据“理清基本原理,夯实理论基础;充实最新成果,反映改革前沿;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技能训练”的设计准则。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在使学生形成教师专业观念上下功夫,在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上下功夫。
本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所需的实践能力的培训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课程的教学实现“顶用、即创造精神独当一面;实用、即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好用、即专业思想牢固,职业道德高尚”的应然标准,从而更能满足社会、幼儿园对幼教人才的需求。
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融通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全面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科学游戏、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职业工具性知识;进而获得进行该领域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开展有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教学科研的复合技能,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综合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记忆和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指导要点及途径,增进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2、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全面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评价等专业知识。
3、掌握以科学的认知论与方法论去解释幼儿园的科学教学现象,注重和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自主设计和方案书写,并能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进行组织与实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制订完整且详细的班级各类科学教育、科学游戏活动的课程教学教案;能够根据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教学的标准,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
2、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教学实施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能够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全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工作感兴趣,树立起热爱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具有献身幼教事业的理想和精神,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更新科学教育观念,拓宽科学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增强从事本学科教育的信心和能力;激发终身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激励,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
四、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着“岗位适用、行业发展、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原则,该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及要求如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分配
40
1.绪论 2
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了解 1
1.2 开展学产胆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 掌握 1
1.3 怎样学习本课程 掌握
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4
2.1 心理学基础 掌握 2
2.2 教育学基础 掌握 2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3
3.1 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了解 2
3.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掌握 1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4
4.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 了解 2
4.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理解 1
4.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掌握 1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6
5.1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掌握 1
5.2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2
5.3技术制作类科学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2
5.4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1
6.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2
6.1 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概述 掌握 1
6.2 数学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掌握 1
7.学前儿童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8
7.1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概述 掌握 2
7.2自然角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掌握 2
7.3科学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掌握 2
7.4数学角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组织指导 掌握 2
8.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4
8.1科学游戏活动活动概述 掌握 2
8.2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掌握 2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统整 3
9.1统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 掌握 1
9.2以统整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掌握 2
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4
10.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概述 掌握 1
10.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内容 掌握 1
10.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的方法 掌握 2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1.课内教学理论要系实际,运用了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教学技能。
2.观摩幼儿园科学教育优秀课程的录像及幼儿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丰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利用教学实践时间,集中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观摩学习幼儿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学习幼儿园最新的教学模式。
4.积极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六、教学建议
本课程注重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生成过程中,锤炼自我积极自主地与合作协同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审辨即批判问题和创生解决之道的能力。
根据行动导向、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科学教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探索实施集“备课、上课、评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教育课程及科学游戏的设计、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做中学”,提高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可采取“课堂讲授、对话引导、小组讨论、案例(文本及录像)评析、模拟教学、微格实验、课外实践、田野调查”等混合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
这是知识性内容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理论的基本内涵,全面深入地掌握学前科学教育相关的基本理论,为实际职业教学中的运用夯实基础。在讲解中,采用先引入例子或创设悬念、呈现疑惑,再从对情境任务的科学分析中归纳出概念或理论结论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评析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的正反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与批判能力的教学方式。
3、换位模拟法
模拟训练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其给受训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知,提供了重复操练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换位则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模拟扮演,具体包括“换位讲授、换位表演、换位质疑、换位小结、换位评价”等环节。学生首先以“教师”的角色讲授所选课程的部分内容,然后由其余学生以“教师”的角色提问、质疑,并作小结,教师最后以“学生”的角色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加以客观评价。这种方法是通过“教”来“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置身参与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内化建构与外化运用。这一方法通常与案例评析结合使用。
4、微格试讲法
微格试讲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教学技能,如“导入、应变、提问、讲解、媒体使用、学习策略辅导、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对每项教学技能进行逐一研讨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系统培训的微型、小步教学。教师首先在试讲前提供并分析示范教学,让学生仿效优秀典范;然后布置具体课题,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微型课堂”(5-10人)进行分组训练与组间交互学习探讨。小组自主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微格教案;受训者扮演“教师”,同学及教师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的讲学操练,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训练特定的教学技能;接着利用视听设备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反馈分析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最后各组修改教案重新进行新一轮的微格试讲。
备注: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考核评价 1、考核形式
课内实践(模拟教学、微格试讲、活动表演)+课内测验(课后作业、课堂笔记与小测、期末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100%)=平时成绩(作业及课堂表现)30%+期末试卷×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