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决算公开
文件法规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8.11.05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邢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北省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邢台市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1.“三校”文化相互融合,大学校意识深入人心。为稳定情绪,明确目标,凝聚队伍,学校多措并举,促进融合。一是学校领导班子在“七个统一”的前提下,迅速成立了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工业校区、农业校区和财贸校区三个校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作为学校的派出机构,受校长委托全权行使对本校区的管理权,包括教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保卫及招生就业等。同时在三个校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校区管委会和党组织的建立为“一校三区管理”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学校做出“合并初期除办公室、财务处、人事处等必须合并的中层机构主要负责人由校级干部兼任外,其他中层机构不并,年底前中层干部不动”的决定,这个决定给中层干部吃了“定心丸”。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增进三个校区间的沟通了解,培养教职工对新学校的归属感,加快融合步伐。四是稳妥完成中层干部调整,各科室主任、支部书记不再分校区设置,真正实现了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上的融合。通过几年的努力,务实笃行的工业校区文化、朴实创新的农业校区文化、严谨认真的财贸校区文化已逐步融合,一种包容并济、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现代职业学校文化已悄然形成。

2.稳定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拓宽就业渠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校组建后,正面临生源减少、高校扩招,中职招生十分困难的严峻形势。在生源总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我们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志们充分发挥新学校意识、主人翁意识、创业意识和忧患意识,大部分教职工不惜串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千方百计主动招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招生人数不降反增,各类在校生数始终保持在万人以上,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深度合作,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每年与北京、天津及省、市内用人单位举办多场校园招聘会,洽谈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就业稳定率保持在95%以上。作为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认真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实施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3.新校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是完成新校区设计方案和一、二、三期的征地工作;二是完成财贸校区和农业东校区的置换;三是完成教研楼、食堂、农业综合实训楼、财贸教学综合楼和工业实训楼竣工验收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工科专业部于201691日率先入驻新校区;四是工业教学楼项目2016822日已开工建设;与市教育局共建共享的邢台市示范性实践基地项目两万平米的宿舍楼工程7月初已开工;完成400米标准运动场招标工作,近期开工。

4.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联合培养试点工作。我校作为全省首批6所试点学校之一,按照教育厅的安排,自2014年起与河北农大将联合招收“3+4”财务管理专业普通本科班和与河北机电技术学院联合招收“3+2”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专业高职班。为做好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工作,我校成立了高校联办专业部,组建了精干的管理和教学队伍,三年来高联部成为全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对提振士气、带动校风整体好转重树中职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5.学前教育专业取得办学资质,成为拉动学校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省教育厅对申请开办幼师专业的学校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开办幼师专业的学校数量不能增加,想申办幼师专业的学校只能等已开办该专业的学校未通过教育厅的评估被停办后,有了指标才能申报,因此我校多次申报省教育厅均未受理。2014年,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抓住全省幼师专业举办学校名额出现空缺的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并于20146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成为市区2个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资质的学校之一,当年就招生160人,目前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多达600余人。

6.积极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一是建设现代高效课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立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各专业教研机构,制定变革课堂结构,构建“现代课堂”实施方案,全面探索建设现代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探索实践已初见成效,课堂由原来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师生、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变得自信,教师找回自尊。学生学习自信愉快,教师导学轻松自如,课堂和谐高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2016年刘蓓蓓老师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获一等奖。王茜获全国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二等奖(此前获省说课比赛一等奖)。荀芳、董雪老师获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赵志勇老师获省中职学校教师英语技能比赛个人一等奖。省教育厅在2016年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我校创建高效课堂的经验。

二是积极参与和举办技能大赛,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我校坚持培养“德技”双优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校内技能竞赛深入展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大大提高。2012--2016年,我校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和个人三等奖各一,参加河北省技能大赛斩获颇丰,共获22个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多达107名。尤其是2016年,我校参赛师生取得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我校学生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职业英语技能”比赛获三等奖(第14名,全国仅有18个省获奖),取得我省该项目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上我校学生获团体一等奖10个,其中分别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果树工、动物外科手术、种子质量检测、信息化办公和学生职业英语项目团体一等奖,蝉联平面设计项目团体一等奖,首获网络搭建及应用项目团体一等奖;47名学生获省赛个人一等奖。指导教师获一等奖11人次。

三是利用“3G/4G实景课堂教学”,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经过三年的建设,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建设项目“3G/4G实景课堂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于20163月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该项目把企业实景搬到课堂,通过现场师傅、教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了动态理论实践一体化,拓展了教学应用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专业教学质量。

四是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全省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学校章程已得到市委组织部批准,现正在筹备成立学校理事会。教代会通过修订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进一步激励调动教职工工作热情。

7.提升质量,规范管理, 树立良好校风。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整风肃纪活动。着力从两操、卫生和出勤三件小事抓起,学校领导带头查早操、查卫生;学校纪委严查教职工出勤纪律;学生处、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强化整顿教学秩序,使整个校园更加整洁、宁静。二是是建立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教学环节。各专业聘任了教学督导员,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备、讲、批、辅、考”五个环节的检查。开展了校领导、教务处、专业工作部三级听课活动;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员办公室和各教研室开展听课活动,及时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规范。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多次组织由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的研修班,提升学校校教育理念与管理能力;邀请职教专家对专兼职教师、班主任进行教学模式培训;安排教师参加省培和下企业锻炼;选派教师参加省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师资培训。四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打造“德孝校园”。坚持“学生只有不同,没有好坏”的观念,以“母亲的眼光”教育关爱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安全、传统文化、审美、礼仪、心理和专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大课堂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配合《弟子规》等传统道德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主题班会、演讲、诵读、唱咏比赛、手抄报等活动,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和公民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德育要求,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五是加强校园法制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多彩校园。成立依法治校办公室,举办法制、消防安全讲座,开展防震减灾、消防疏散演练,增强了师生法治意识、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值班和巡查、巡逻,完善各项安全预案,做到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处理,确保校园及师生安全。安装监控设施,学校公共区域安全技防设施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技术防范能力。

组织新老生军训,举办广播操比赛、红歌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组织多场惠民演出。加强校园、教室、楼道、楼梯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看望生病教职工及其亲属,慰问困难教职工。

9.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过去几年,我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职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校区建设进展缓慢,分校区办学增加了办学成本;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分校区办学的管理难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细落小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尊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开发新专业,对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对接企业生产过程设计教学新环节;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只有不同,没有好坏”的育人理念。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抓手,继续探索现代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为创办五年一贯制高专而不懈奋斗。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坚持“内涵、特色、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省级精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标准为建设导向,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全面质量观。完善内部管理,持续推进各项内涵建设,积蓄力量,苦练内功。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到“十三五”末,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更加凸显,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和教辅设施等教学条件建设;建成新校园,进一步改善办学空间和条件,增强办学的软、硬实力等措施,力争办学层次有所提升,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行列。

四、具体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专业建设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

专业建设要有所突破。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第一个接口,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领域和范围。专业设置不能延续过去有什么样的老师开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上门服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招聘什么样的专业老师,开办什么样的专业。当然开办新专业必须有高端的人才支持。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办好骨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到2020年,使常年招生专业数保持在20个左右。逐步形成市场针对性强、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群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结构。为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积极研究和增设新专业。

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省内专业点较多、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对于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提高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每年拟新增设23 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二)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元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理论配置方式,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各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

通过示范校、精品校项目建设的辐射和带动,推动学校各专业课程建设。覆盖并初步完成全校70%左右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60%左右的专业课程及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所有专业基本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情景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继续探索教学改革,遵循职教规律和中职生身心成长规律,推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变革。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开发新专业,对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对接企业生产过程设计教学新环节,在引企入校,进厂办学上下功夫,力求在生产线上教学,在学校实训车间生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并逐步实现“2.5+0.5(2.5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0.5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改良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探索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是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教与学是学校一切工作之根本,当前我校的教学改革重点是提升高效课堂质量,真正做到让老师从台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导演,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一言堂变群言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以技能大赛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要让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展示自我,发现不足;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

初步建成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结构基本合理、较为稳定、具备可满足学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适应学校未来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进企业实践培养制度。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制度,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优化选人流程,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从教,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学名师。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制度,鼓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确保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在校内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总数550名左右(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名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少于80名,校内教师学历均为国民教育本科及以上(其中: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应占7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应占80%左右。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参照上述培养方式和途径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范畴,尽快提高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制定政策、创新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引进学校急需的教学、管理和市场开拓的高水平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力争用较少的资金,实现高标准建设,使之具备真实或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功能,兼有区域性的行业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

重视实训教学管理建设。要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逐步扩大生产性实训比例,使大部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60%左右(除顶岗实训外);要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在实训内容、过程、实施方式、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实训成绩评价等原则上应有企业参与,但参与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要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下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逐步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校企合作“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大力增设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办学专业拥有至少2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建成5个左右“厂中校”。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按照“资源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原则,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共同招生招工(徒)”的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创新,大力推进“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课程和教材开发、共同协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共同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推进“双证融通”。建立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机制,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推动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学历证书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通,加快扩大“两考合一”覆盖面。到2020年,全部专业都初步建立起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人才、流通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化及图书资料建设

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记录、更新、采集、分析,以及诊断和改进学校管理的能力。结合新校区建设,构建完善的多校区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数字化校园的雏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为支撑,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多维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

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融合网络空间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40万册以上;图书资料结构基本合理,与开办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60%左右;电子图书达到20万册。

(八)强化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从职业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民族工艺文化教育,加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的工匠精神教育。重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加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拓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扶持建设一批以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美丽校园”为载体,以技能节、“阳光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自信、阳光、敬业、创新和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中职学校文化特质。组织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建设,形成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凝练学校核心文化。总结体现现代职教思想、职业特质、学校特色、可传承发展的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精选优秀文化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加强技术技能文化积累,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进学校活动,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德育实现形式,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入团、升国旗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珍爱生命、防范风险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守规、节俭、整洁、环保等优良习惯的养成,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九)学校管理与制度

深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依法治校,明晰并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和完善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以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德育联席会等形式,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理顺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和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十)质量监控与成效

教学诊改试点工作要有所突破。我校作为全省教学诊改工作试点,要建好机构,搭建好平台,配备精兵强将,全面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不断完善内部常态化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家长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建立办学绩效发展性评价制度,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实行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定期督查制度。


0319-2616668